老師批評學生, 可以傳達出「你還有進步的空間」的訊息。

成長過程太常得到獎勵, 就會缺少恆心與毅力。關鍵是「有時給, 有時不給」, 大腦就學會挺過挫折期。

只做「有行為、針對性」的讚美或做某件事的「過程」來誇獎。




 




孩子撒謊往往是另一個更大問題的徵候。撒謊是孩子用來把日子過下去的一種策略。

增加處罰的威脅, 只會讓孩子超級警覺自己個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(自我保護)。這樣反而讓孩子沒辦法去想: 說謊對別人會有何影響(是非道德)? 也比較難瞭解到說謊會摧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。

小孩撒謊是為了讓大人開心, 想討好大人。

對孩子說: 「假如你XX, 我不生氣, 還有, 要是妳說實話, 我會很高興」這樣, 既保證不處罰, 又指出回歸美好地位的道路。

「你在桌上亂畫, 是吧? ---錯誤 
「你別在桌上亂畫哦! ---正確




 




小孩如果沒人教, 兄弟姐妹之間也很難發展出和睦關係。應該少強調一點爭寵相嫉, 多強調一點相處技巧的養成及教孩子怎麼一起玩。

兄姐的與人相處之道都是在朋友互動中養成, 再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弟妹身上。

想從朋友那裡要到你要的, 才能逼小孩去發展出社交技巧。

小孩如果喜歡與對方相處, 吵架得付出的代價就不同了。大打出手的懲罰也不再是禁足或禁看電視多久, 而是失去一個很有份量的對手。






青少年向爸媽吐實的最主要動機, 是指望爸媽讓步, 准許他們去做某件事。通常, 這表示接下來會有爭吵, 假如爸媽有可能讓步, 爭吵就是值得的。

在欺瞞比率較低的家庭裡, 爭吵抱怨的比率就會比較高。爭吵是好的,
爭吵代表誠實。

比起沒有衝突或經常衝突, (在青春期)與父母偶有衝突, 對孩子將來的調適力會比較好。

被孩子欺瞞最少的父母都有訂規則¸並且貫徹執行, 但也都有找到變通辦法, 讓孩子打心裡尊重整個訂規則的程序。

爸媽都覺得親子爭吵很傷感情, 青少年則覺得吵一吵通常有助於增進感情。




 




請孩子圈出功課內每一行最漂亮的字, 幫助他辨別出普通好與特別好之間的差別。

讀一本書給孩子聽, 再把書交給他, 讓他看著圖, 搜索腦中所記的詞句, 再運用一點創意,
把故事講回來給我聽。

請孩子寫下當天的活動計劃。

孩子跟自己玩時, 給提示, 幫他延長遊戲的情節。

懂得自律比頭腦聰明更重要。




 




讓孩子看到夫妻之間的建設性衝突, 對小孩是有益的。前提是, 衝突不會一發不可收拾, 沒有口出惡言, 最後又言歸於好。長期下來, 父母之間的建設性衝突會改善小孩的安全感及在校的合群程度。小孩從中學到解決衝突之道, 學到如何妥協與和解。

把同儕排斥從整個兒童成長經驗中抹除, 反而助長少兒攻擊的現象。(同儕衝突應該由小孩自己學會社交技巧去處理、面對; 大人基本上該任由小孩自己去社會化)




 




幫嬰兒學講話的機制不是爸媽說多少, 不是嬰兒聽到多少, 而是爸媽在嬰孩努力出聲發音時, 適時給個愛的抱抱(回應)

嬰孩發出聲音向外探索時得到媽媽的回應率越高, 則越快學會說話。

嬰兒期不是兒童發展的唯一關鍵期, 詞庫的擴大是必須日久天長的。




 




西塞羅稱感恩為百善之源。

菲利普‧布里克曼&唐納‧坎貝爾: 「人生是一台追求快樂的跑步機」。意思是人必須辛勤努力, 才能維持同樣的快樂程度。

感恩清單幫助孩子換個眼光看世界。(特別是那些平時很少有正面情緒的孩子, 會因為寫感激信而情緒變好。)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