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切範圍的範疇較廣, 包含生活中關切的所有事物。

影響範圍則包含於關切範圍之內, 它的範圍較小,指我們能夠著力改善的事物(大圈圈-關切範圍, 裡面的小圈圈則是影響範圍)




 




刺激和回應之間,仍然有空間存在。在這片空間裡,我們有自由、有力量,去選擇如何回應。在我們的回應當中, 蘊藏著成長和自由。




 




主動積極的人注意的是影響範圍, 影響範圍因而日益擴展

當你注意影響範圍, 盡力採取行動, 增加情感帳戶的存款, 建立互信的關係, 培養無條件的愛時, 你便大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, 得以用積極的態度影響別人。




 




無論何時, 只要我們不同意對方的看法, 就需很快地表示「同意」。我們不是同意對方的見解, 而是同意對方有權利表示異議、有權利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議題。




 




要是無法原諒對方, 你就得永遠當個受害者。




 




愛的首要法則有三: 接受而非拒絕、了解而非論斷、參與而非操控。




 




歌德:「依據某人的現況對待他, 他就維持現狀; 依據他可以或應該變成的樣子待他, 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。」




 




孩子們的安全感多半來自父母對彼此的態度




 




建立關係的時間應該是一對一的談話。




 




人們並非基於理性的了解而行動, 而是基於自己的感受與對自我的看法來採取行動。要是孩子肯定自己, 也肯定親子關係, 他們就會受到鼓勵, 依據理性的了解而採取行動。




 




藉著調整「角色與目標」, 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均衡。同時, 我們也能兼顧每個角色, 不至於被日常生活的沉重壓力和緊急事故所淹沒。




 




主動積極: 它決定你要為自己負責, 還是要當個受害者。

要事第一: 它是一種策略性的決定, 幫助你實現要緊的事。






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: 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稟賦, 尤其是良知。




 




「讓我先聽聽你想說什麼」「幫助我了解你的想法」




 




夫妻間需要關心「什麼」才是對的, 而不是「誰」是對的




 




為人父母基本上是一種「不討好」的工作消除孩子不快樂、不滿足或不満意的因素後, 孩子不見得會感到快樂舉例而言, 缺乏空氣使人感到難過, 但是, 其實空氣並不能真的滿足你, 然而沒有空氣, 你就會覺得極度不舒服在家中, 父母所提供給孩子的了解、支持、鼓勵、愛與持續性的付出就等於是空氣, 沒有這些東西, 孩子感到不滿意、不快樂, 但是有了它們, 孩子不見得會特別高興父母必須依據這項事實來調整自己的期望




 




不要期望孩子的感謝和讚美, 得到這些東西是錦上添花, 但不要對孩子有這種期望。




 




當孩子相信你與你的誠意, 就會讓你針對需要來作決定, 而非他們的渴望。

你若隨時隨地發揮雙贏精神, 孩子會了解你的用意。

你可以讓孩子在小事上獲勝、你可以在重要的事情上讓孩子參與意見、你可以設法讓孩子不以競爭為惡(比賽的五個目標: 盡力而為、享受樂趣、團隊合作、一起學習、獲得勝利)




 




當孩子行為失當, 父母應向孩子清楚說明你希望達成的目標

父母心中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, 培養他成為負責任的人

紀律的目的在於: 幫助孩子培養內在的約束力, 即使孩子受到外力影響, 他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




 




當你能夠了解, 就不會去批判我們之所以批判, 是為了自衛




 




「了解」會賜給他人「心理的空氣」。「了解我! 請聽我說! 請尊重我!」。獲得他人的了解, 是人類心靈最深層的渴望, 因為, 了解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與欣賞, 當你真心聆聽別人的話時, 也等於認可這項需求, 並予以回應。




 




她只想有人說: 「難過沒關係, 因失望而哭也沒關係。」




 




學習同理心式傾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: 改變原先自設的角色, 僅將自己視為一名「忠實的譯者」。

別人的言語感受, 不一定非得用文字回應才叫感同身受。

了解他人的觀點感受, 以及對方言語中的含意, 才是同理心的重點。

你只需一個表情, 就能表達你的了解。




 




我覺得, 你真正擔心的是…..

如果我說得不對, 請指正我, 不過, 我覺得…..

我試著從你的觀點去看, 我所感受到的是…..

你是說….

你覺得…..

我想, 你的意思是….




 




只要發生歧見或爭執, 除非能夠闡述對方觀點, 直至對方滿意為止, 否則不先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



 




你必須擁有目的地, 才能界定回饋。「願景」是冠軍者的早餐;「回饋」是冠軍者的午餐;「自我修正」是冠軍者的晚餐。




 




個人的更新:

-
生理方面: 運動、吃健康食品、控管壓力

-
社會方面: 與朋友保持固定聯絡、為他人服務、設身處地

-
心智方面: 閱讀、構思、計劃、寫作、培養才藝、學習新技巧

-
心靈方面: 祈禱、靜坐、閱讀、更新人脈、稟持原則




 




如果你著眼的是問題, 便會希望消除某些事物; 如果你留心的是機會與願景, 則會用心讓某些事物成真




 




活在安全感裡的孩子, 學會相信自己

活在接納中的孩子, 懂得去愛

活在恐懼裡的孩子, 學會包容

活在認可中的孩子, 知道擁有目標

活在讚賞中的孩子, 學會喜歡自己

活在友善中的孩子, 他會知道世界的美好




 




愛他人的五種方式:

-
同理心: 將心比心地聆聽

-
真誠分享心中的洞見學習感情與信念

-
用大量的信任、珍惜讚美感激與鼓勵來肯定對方

-
衷心一起祈禱或為對方祈禱, 接觸更高的力量與智慧

-
為他人犧牲: 比別人的預期多做一些; 無私地付出關心與服務




 




教導的四個建議:

-
察言觀色: 等待正確的時機或創造新的情境; 身教比口頭上的教誨來得更持久有效

-
察覺自己的心態: 糾正或管教孩子時, 若能溫和撫握孩子的手, 讓彼此感到自在, 必能產生正面影響,
而人在氣頭上是做不來的

-
區隔教導的時間與輔助的時間

-
人會不斷反映自己: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教導(作榜樣)




 




家庭領導工作的四個角色:

-
楷模: 家人見證妳的榜樣, 並學著信任你(帶來家人的認可)

-
輔導: 家人感受到妳無私的愛, 而開始珍惜自己(帶來信賴)

-
規劃: 家人體驗到生活的秩序, 並漸漸信賴那種能符合他們基本需求的結構(創造親密與秩序)

-
教導: 家人聽取教誨並力行實踐, 在體驗到成果後, 懂得信賴原則與自己(孕育了能力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角色




本質




需求




稟賦




楷模(值得別人信賴)




心靈的




發揮影響力




良知




輔導(互敬互愛的人際關係)




社會情感的







良知+自覺




規劃(融會結構與使命)




生理或經濟的




生存




良知+自覺+自主意志




教導(強調原則)




心智的




學習




良知+自覺+自主意志+想像力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