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「人是可以改變的」, 而且不管是誰, 都能變得幸福

◎ 無論任何經驗, 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(也就是心理創傷)而痛苦, 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 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

◎ 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; 憤怒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; 發洩私憤的這種憤怒情緒, 不過是為了使他人屈服的工具罷了

◎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 而是朝著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;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 而是你如何運用它

◎ 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; 你之所以不幸, 並不是因為過去或環境造成的, 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, 只是「勇氣」不夠而已。換句話說, 就是缺乏「變得幸福的勇氣」

◎ 人不是被過去的原因所推動的, 而是為達成某種目的而採取行動; 要有「捨棄現有生活型態」的決心

◎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, 跟外在環境也完全無關。所有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, 你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; 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 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」決定你人生的, 是活在「當下」的自己

◎ 要在人際關係之中不受傷害,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, 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, 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。阿德勒說:「要除去所以煩惱, 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」

◎ 人類的煩惱, 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

◎ 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 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

◎ 「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卑感, 都不是疾病, 而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」只要用對了, 即使是自卑感, 還是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

◎ 自卑情節, 是指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

◎ 如果有人自吹自擂, 不過是因為他感到自卑罷了 

◎ 炫耀不幸, 就是以驕傲自誇的口氣, 說著自己的出身或成長階段中所遭遇的不幸。當別人試著安慰他, 或勸他尋求一些改變的時候, 就會用「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」來回絕別人的好意; 想藉由自己的不幸, 好變得「特別」; 憑著不幸, 想要高人一等; 像生病受傷或因為失戀而傷心的時候, 很多人都會用這種態度成為「特別的存在」; 把自己的不幸當成武器, 想要支配對方

◎ 不和任何人競爭, 只要向前跨步就行, 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比較

◎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 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

◎ 跟走在前面或後面沒有關係。簡單來說, 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。我們這樣走, 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, 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 才是它的價值所在

◎ 人際的關係軸上一旦有「競爭」, 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 無法逃離不幸

◎ 競爭的可怕就在這裡。就算你不是輸家, 就算你一直獲得勝利, 但只要你置身於競爭之中, 內心就無法得到片刻安寧

◎ 一旦脫離了競爭模式, 就沒有勝過別人的必要, 也就可以從「可能會輸」的不安中解脫, 打從心底祝福他人, 甚至委他人的幸福提供更積極的貢獻。當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, 總是讓你想伸出援手的那個人, 對你而言, 就是「夥伴」

◎ 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 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; 不會受無謂的猜疑心干擾, 全世界也都會是安全又舒適的, 人際關係上的煩惱應該也會減少很多吧!

◎ 所謂的束縛, 就是內心想要支配對方的一種表現, 也是基於不信任所產生的想法; 如果想要和睦生活在一起, 彼此就必須處於人格對等的狀態

◎ 決定你生活型態(人生態度)的, 不是別人, 而是你自己

◎ 要否定「向他人尋求認同」這件事;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, 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; 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, 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?

◎ 我們必須站在「這是誰的課題?」的觀點, 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, 不涉入他人的課題

◎ 所以人際關係中的紛爭, 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踏進人家的課題裡, 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

◎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, 方法很簡單。請想一想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 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」

◎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 卻不能強迫牠喝水; 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

◎ 越是關係親近的家人, 越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

◎ 所謂的「相信」, 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。相信別人, 這是你的課題; 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或信任要怎麼反應, 卻是別人的課題

◎ 介入他人的課題, 還有背負他人的課題, 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沉重又辛苦

◎ 關於自己的人生, 你所能做的只有「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」, 別人對妳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, 這是別人的課題, 你是無法干預的

◎ 別人要對你怎麼想、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, 這都是別人的課題, 而不是你的。所謂的「分離」就是這麼一回事。正因為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對你的評價, 所以才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同。那麼你又為什麼會在意別人的眼光呢? 因為你還做不到課題的分離, 才會把原本應該屬於他人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了。

◎ 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, 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。懂得課題分離, 並且身體力形之後, 人際關係的確會立刻變得自由

◎ 所謂的命運, 並非依靠傳說來安排, 而是揮舞自己的劍去斬開

◎ 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 是需要一點距離的。當彼此之間距離太近、太密切的時候, 反而無法正面對談;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, 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, 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, 是很重要的

◎ 當「回報」存在於人際關係的基礎上時, 就會產生一種「我給了你這麼多, 你也應該回報我」的心情, 這是跟課題分離差距很大的想法, 我們既不能要求回報, 也不能受它束縛

◎ 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, 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

◎ 在意別人的目光、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, 為了實現別人的期望而活, 是非常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為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, 還有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他人的做法, 是對自己、也對身邊的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

◎ 順著慾望或衝動過日子、像顆從坡道上滾落的石頭一樣, 就是「自由」的話, 那可就大錯特錯了。那樣的生活方式頂多只是慾望和衝動的奴隸罷了。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 

◎ 所謂的自由, 就是被別人討厭。有人討厭你, 那正是你行使自由、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, 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

◎ 為了不讓所有人討厭而汲汲營營的生活, 不止非常不自由, 同時也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為了人際關係上的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, 就是被別人討厭。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、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, 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, 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

◎ 有人不為你著想, 也不是你的課題。認為「別人應該喜歡我」或是「我已經付出這麼多, 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」等等, 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、尋求回報的想法

◎ 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, 先誠實地貫徹自我, 就是自由地生活

◎ 變得幸福的勇氣中, 也包含「被討厭的勇氣」。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, 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!

◎ 修復關係的王牌在自己手上。只要我改變「目的」, 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只要懂得課題的分離, 應該就會發現所有的王牌都在自己手上。當我改變的時候, 變的就只有「我自己」而已。一旦被「認同的需求」所束縛, 人際關係的王牌就會永遠落在對方手中

◎ 課題的分離並不是要拒人於千里之外, 而是為了把人際關係中錯綜複雜的結打開。課題的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

◎ 如果別人是我們的夥伴, 我們在夥伴的環繞下生活, 就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「歸屬」

◎ 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。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」的這種生活方式, 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、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型態。只想著:「那個人什麼也沒為我做」「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待」「那個人不再是我的夥伴, 是敵人」等等。抱著「世界以我為中心」這種信念的人, 通常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「夥伴」

◎ 我們都在追求一種「可以安身」的歸屬感, 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, 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

◎ 正面迎接「人生的任務」, 也就是不逃避愛、工作和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, 自己主動向前。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, 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。不要想著「這個人會給我什麼?」而是「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?」這就是參加共同體

◎ 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, 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

◎ 除了學校之外, 還有更大更寬廣的世界, 而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。如果在學校沒有立足之地, 只要往學校以外的其他地方找就可以。一旦知道世界有多大, 就會了解自己在學校所受過的痛苦根本是「咖啡杯裡的風暴」。只要離開杯子, 連狂風暴雨都會變成微風。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、找不到出口的時候, 首先要「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」, 不必堅守眼前的小共同體, 一定還有其他的「我和你」、其他的「大家」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

◎ 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, 其實是為別人而活, 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

◎ 稱讚這種行為含有另一層意義, 就是「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」。當我們在稱讚別人的時候, 目的在於「操縱能力比自己還差的對象」, 其中並沒有感謝或尊敬的意思, 背後的目的都是操控

◎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應該是「橫向關係」, 平等是橫向的

◎ 所謂的「自卑感」, 就是從縱向關係所產生的意識。如果可以用「雖然不同, 卻是平等」的方式對待所有人, 構築橫向關係的話, 自卑情結就沒有立足之地了

◎ 人到底為什麼會介入呢? 其實這背後也有著縱向關係。因為以縱向方式來看待人際關係, 認為對方比自己要低一等, 所以就介入了。藉由介入, 將對方導往自己想要的方向。認定對方是錯的, 自己才是對的

◎ 人在面臨課題的時候猶豫不前, 並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, 純粹是「缺乏面對課題的勇氣」

◎ 我們對幫忙做事的夥伴說聲「謝謝」, 或者用「真高興」來坦率表達喜悅的心情, 或說「多虧有你幫忙」等等, 這就是以橫向關係為基礎的鼓勵方式

◎ 評價他人的字眼都是來自縱向關係, 構築在橫向關係, 所說的應該是更坦誠的感謝、敬意或喜悅

◎ 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, 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。 人, 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, 才會有勇氣。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, 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可以對共同體, 也就是對別人有所助益, 覺得「我對某人是有用處的」, 自己主觀認知「我對別人有貢獻」, 由此, 我們才能實際感受自己的價值。

◎ 對別人表示關心、建立橫向關係、用鼓勵的方式, 這些全都和「我對某人是有用處的」這種實質感受相關。不斷重覆後, 最後和你生存的勇氣相連在一起

◎ 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, 不知不覺間,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採用「縱向」的方式

◎ 建立橫向關係, 重要的是, 在意識上是對等的, 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, 坦蕩蕩不退縮

◎ 積極正面的斷念, 就是要分辨「可以改變的」和「不能改變的」。關於我們「經歷了什麼」, 是無法改變的, 但是「如何運用它」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。既然如此, 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, 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。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, 接納原本的「這個我」, 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, 抱持改變的「勇氣」, 這就是「接納自我」

◎ 主啊!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, 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; 賜給我勇氣, 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; 並請賜給我智慧, 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

◎ 「斷念」這個詞, 其實隱含了「辨明真相後的達觀」的意思。確實明辨事物真理並有所定見, 就能有所取捨

◎ 要將「對自己的執著」切換成「對他人的關心」, 絕不可或缺的是「信任他人」

◎ 我們必須無條件地信任, 才能建立深厚的關係; 只要你害怕信任, 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

◎ 能做到課題分離, 人生就會回復到令人驚訝的單純模樣

◎ 悲傷的時候, 就盡情悲傷呀! 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, 才會綁手綁腳, 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

◎ 為了「可以安身」, 必須把別人當成夥伴; 而為了把別人當成夥伴, 就需要接納自我以及信任別人

◎ 我們藉由勞動貢獻他人、參與共同體、實際感受「我對某人有用處」, 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

◎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, 我們只能生活在「當下」, 只要當下是充實的, 就已經足夠

◎ 如果為「此時、此刻」點上閃亮的聚光燈, 應該是看不見過去, 也看不見未來吧! 所以, 我們應該更認真、而且只活在「當下」

◎ 無論什麼時候, 人生都是很單純的, 一點也不沉重。只要認真地活在每一個剎那, 沒有必要太過嚴肅; 如果認真地活在「當下」的話, 每一個剎那都是終結的狀態

◎ 人生的意義, 由你自己給予, 能夠給你人生某種意義的, 除了自己之外, 沒有別人

◎ 不要害怕被人討厭、不要過著別人的人生、選擇自己的道路

◎ 不論你怎麼度過每一個剎那, 就算有人討厭你, 只要「貢獻他人」這顆導引之星還在, 就不會徬徨, 做什麼都可以。誰要是討厭你, 就讓他討厭好了, 只要活得自由就行

◎ 只要「我」改變了, 「世界」就會改變。所謂的世界, 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我們改變的, 而是只有「我」才能改變它

◎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。就算其他人不配合, 也和你沒關係。由你開始, 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