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. 當「不」是必然時, 最好是用兩片「好」夾在中間。某名學生可能請求老師延長作業的期限, 老師可以這樣運用「好的三明治」。

「我知道成績對你來說很重要, 但很不幸地我無法延長作業的期限, 但是看在你目前為止完成的部分, 我還是可以給你一半的分數。」

「我知道成績對你來說很重要」是認同對方處境的開始, 算是第一個「好」, 很明顯地, 「我無法延長作業的期限」是個「不」, 「我還是可以給你一半的分數」是最後一個「好」。

這方程式很簡單: 正面-負面-正面

理智上, 他們會聽懂你所要傳達的「不」, 但在情感上, 這樣比較不傷人。

2. 把你想讓他人記住的部分放在「但是」之後; 用「但是」消除他人潛意識內不好的感覺; 把「但是」拿掉, 用「而且」代替, 可以消除「但是效應」

原句: 比起天竺葵, 我比較喜歡菊花

改變一: 菊花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最愛, 但天竺葵也不錯

改變二: 天竺葵還不錯, 而且菊花一直以來是我的最愛

3. 人們其實很習慣附和問句。

如果有人在句子後頭多問了一句「對吧? 」或是「你不就這樣? 」答者通常都很難否定這種問題。

4. 否定問句也是另一種變相的附加問句, 你可以如此表達: 「大家不是都想要維持好身材嗎? 」這問句會比肯定問句「大家都想維持好身材嗎? 」容易得到肯定的答案。

5. 「先讓我帶你看看這地方, 然後再給你看看價目表」事實上, 她用了一句話扭轉對話的局勢, 他肯定會答應參觀那場所, 因為他來到這的唯一目標就是要看看這健身房。然而, 他可能會對看價錢有些抗拒, 於是莎莉把兩句話都放在一塊兒, 這樣他就能夠輕易地一同答應這兩件事情。

先把最可能獲得答應的想法放在前頭, 之後再用個「與」來連接你真正希望對方答應的要求。

6. 六種能驅使人類行動的因素: 「需要」、「必須」、「希望」、「選擇」、「愛」和「被賦予」

7. 問「為什麼?」能夠強迫聽者積極參與執行「因為」後頭的原因。人類通常能夠為了自己的想法而採取行動, 我們也往往會削弱其他人的主意然後誇大自己本身的。

問「為什麼」比告訴別人「為什麼」還有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