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切範圍的範疇較廣, 包含生活中關切的所有事物。
影響範圍則包含於關切範圍之內, 它的範圍較小,指我們能夠著力改善的事物(大圈圈-關切範圍, 裡面的小圈圈則是影響範圍) 。
刺激和回應之間,仍然有空間存在。在這片空間裡,我們有自由、有力量,去選擇如何回應。在我們的回應當中, 蘊藏著成長和自由。
主動積極的人注意的是影響範圍, 影響範圍因而日益擴展。
當你注意影響範圍, 盡力採取行動, 增加情感帳戶的存款, 建立互信的關係, 培養無條件的愛時, 你便大幅提高了自己的能力, 得以用積極的態度影響別人。
無論何時, 只要我們不同意對方的看法, 就需很快地表示「同意」。我們不是同意對方的見解, 而是同意對方有權利表示異議、有權利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議題。
要是無法原諒對方, 你就得永遠當個受害者。
愛的首要法則有三: 接受而非拒絕、了解而非論斷、參與而非操控。
歌德:「依據某人的現況對待他, 他就維持現狀; 依據他可以或應該變成的樣子待他, 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。」
孩子們的安全感多半來自父母對彼此的態度。
建立關係的時間應該是一對一的談話。
人們並非基於理性的了解而行動, 而是基於自己的感受與對自我的看法來採取行動。要是孩子肯定自己, 也肯定親子關係, 他們就會受到鼓勵, 依據理性的了解而採取行動。
藉著調整「角色與目標」, 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均衡。同時, 我們也能兼顧每個角色, 不至於被日常生活的沉重壓力和緊急事故所淹沒。
主動積極: 它決定你要為自己負責, 還是要當個受害者。
要事第一: 它是一種策略性的決定, 幫助你實現要緊的事。
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: 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稟賦, 尤其是良知。
「讓我先聽聽你想說什麼」「幫助我了解你的想法」
夫妻間需要關心「什麼」才是對的, 而不是「誰」是對的
為人父母基本上是一種「不討好」的工作。消除孩子不快樂、不滿足或不満意的因素後, 孩子不見得會感到快樂。舉例而言, 缺乏空氣使人感到難過, 但是, 其實空氣並不能真的滿足你, 然而沒有空氣, 你就會覺得極度不舒服。在家中, 父母所提供給孩子的了解、支持、鼓勵、愛與持續性的付出就等於是空氣, 沒有這些東西, 孩子感到不滿意、不快樂, 但是有了它們, 孩子不見得會特別高興。父母必須依據這項事實來調整自己的期望。
不要期望孩子的感謝和讚美, 得到這些東西是錦上添花, 但不要對孩子有這種期望。
當孩子相信你與你的誠意, 就會讓你針對需要來作決定, 而非他們的渴望。
你若隨時隨地發揮雙贏精神, 孩子會了解你的用意。
你可以讓孩子在小事上獲勝、你可以在重要的事情上讓孩子參與意見、你可以設法讓孩子不以競爭為惡(比賽的五個目標: 盡力而為、享受樂趣、團隊合作、一起學習、獲得勝利)。
當孩子行為失當, 父母應向孩子清楚說明你希望達成的目標。
父母心中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學習與成長, 培養他成為負責任的人。
紀律的目的在於: 幫助孩子培養內在的約束力, 即使孩子受到外力影響, 他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。
當你能夠了解, 就不會去批判。我們之所以批判, 是為了自衛。
「了解」會賜給他人「心理的空氣」。「了解我! 請聽我說! 請尊重我!」。獲得他人的了解, 是人類心靈最深層的渴望, 因為, 了解是對個人價值的肯定與欣賞, 當你真心聆聽別人的話時, 也等於認可這項需求, 並予以回應。
她只想有人說: 「難過沒關係, 因失望而哭也沒關係。」
學習同理心式傾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: 改變原先自設的角色, 僅將自己視為一名「忠實的譯者」。
別人的言語感受, 不一定非得用文字回應才叫感同身受。
了解他人的觀點感受, 以及對方言語中的含意, 才是同理心的重點。
你只需一個表情, 就能表達你的了解。
我覺得, 你真正擔心的是…..
如果我說得不對, 請指正我, 不過, 我覺得…..
我試著從你的觀點去看, 我所感受到的是…..
你是說….
你覺得…..
我想, 你的意思是….
只要發生歧見或爭執, 除非能夠闡述對方觀點, 直至對方滿意為止, 否則不先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你必須擁有目的地, 才能界定回饋。「願景」是冠軍者的早餐;「回饋」是冠軍者的午餐;「自我修正」是冠軍者的晚餐。
個人的更新:
- 生理方面: 運動、吃健康食品、控管壓力
- 社會方面: 與朋友保持固定聯絡、為他人服務、設身處地
- 心智方面: 閱讀、構思、計劃、寫作、培養才藝、學習新技巧
- 心靈方面: 祈禱、靜坐、閱讀、更新人脈、稟持原則
如果你著眼的是問題, 便會希望消除某些事物; 如果你留心的是機會與願景, 則會用心讓某些事物成真。
活在安全感裡的孩子, 學會相信自己。
活在接納中的孩子, 懂得去愛。
活在恐懼裡的孩子, 學會包容。
活在認可中的孩子, 知道擁有目標。
活在讚賞中的孩子, 學會喜歡自己。
活在友善中的孩子, 他會知道世界的美好。
愛他人的五種方式:
- 同理心: 將心比心地聆聽
- 真誠分享心中的洞見、學習、感情與信念
- 用大量的信任、珍惜、讚美、感激與鼓勵來肯定對方
- 衷心一起祈禱或為對方祈禱, 接觸更高的力量與智慧
- 為他人犧牲: 比別人的預期多做一些; 無私地付出關心與服務
教導的四個建議:
- 察言觀色: 等待正確的時機或創造新的情境; 身教比口頭上的教誨來得更持久有效
- 察覺自己的心態: 糾正或管教孩子時, 若能溫和撫握孩子的手, 讓彼此感到自在, 必能產生正面影響,
而人在氣頭上是做不來的
- 區隔教導的時間與輔助的時間
- 人會不斷反映自己: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教導(作榜樣)
家庭領導工作的四個角色:
-楷模: 家人見證妳的榜樣, 並學著信任你(帶來家人的認可)
-輔導: 家人感受到妳無私的愛, 而開始珍惜自己(帶來信賴)
-規劃: 家人體驗到生活的秩序, 並漸漸信賴那種能符合他們基本需求的結構(創造親密與秩序)
-教導: 家人聽取教誨並力行實踐, 在體驗到成果後, 懂得信賴原則與自己(孕育了能力)
角色 | 本質 | 需求 | 稟賦 |
楷模(值得別人信賴) | 心靈的 | 發揮影響力 | 良知 |
輔導(互敬互愛的人際關係) | 社會情感的 | 愛 | 良知+自覺 |
規劃(融會結構與使命) | 生理或經濟的 | 生存 | 良知+自覺+自主意志 |
教導(強調原則) | 心智的 | 學習 | 良知+自覺+自主意志+想像力 |